“三代”与中国文明政教传统的形成
✪ 张志强 |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【导读】自实证化的现代考古学和历史学进入中国后,夏朝在中国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,成为一个疑问。于是,对于中国文明史的开端应该从何时算起,就变成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。但如本文所言,“历史的开端从来都不是自在的,而是一个由后代不断确认的起点。”纯粹实证化的历史思维,忽略了中国漫长的经史传统关于夏、商、周三代的记忆、论述和阐发,及其对中国文明历史和现实的深远意义。...
View Article回归革命史观——《觉醒年代》的史观转向
【导读】上个月,献礼片《1921》将由流量明星饰演革命伟人的消息再引争议,这也折射出偶像明星扎堆献礼剧的现象。不过,近年也出现了另一种与之抗衡的新现象:没有流量明星的主旋律剧也开始火热“出圈”。尤其是最近热剧《觉醒年代》,据称受到各年龄段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热捧。...
View Article重新理解日本的性格及品格——论日本的右翼与右翼的日本
✪ 李永晶 | 汕头大学法学院 【导读】近日,有关“日本外务省资助中国网络‘大V’为其做宣传”的消息引发轩然大波,甚至激起对中国一些知识分子“精日”的争论。在争论之外,很多人追问:为什么日本政府要在中国为自己宣传,背后的逻辑是什么?...
View Article以中国为中心的史观重建
以中国为中心的史观重建 李文堂 美国的社会撕裂严重,但与体制相关的基本价值观撕裂并不很严重,因为两大党都热衷于并善于讲好美国清教文明的伟大故事。然而,我们很撕裂,既讲不好百年大党的故事,也讲不好中国文明的故事,似乎我们没有共同的、连续的历史故事。这就需要通过学习历史,重建我们的史观。 以中国为中心...
View Article开国70年:中国复兴的历史观察
✪ 胡传胜 |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【导读】 本文回顾了中国过去2200年左右的历史,发现中国文化在这两千年里经历五六个生命周期,以至于复兴、循环、历史周期的感觉成为中国人历史意识的一部分;并且,每个历史单元均在均在开国70年时开始复兴、走向鼎盛。这些复兴时期大致上有三个相似之处:国内的和平秩序得以回归,普通人能获得的物质财富相比以往大幅增长,中国重新回到国际秩序(至少是东亚秩序)的中心。...
View Article天下、文明与个体 —— 今天中国人如何理解自己
✪ 孙向晨 |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【导读】在倡导文化自信的背景下,认识和理解中国自身的特殊性,是向内构建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一步。但今天的中国人,该如何理解自己?在中国文明试图为世界提供普遍价值的今天,那些突出中国特殊性的说法,能否向外对世界产生足够的吸引力?要回答这个问题,恐怕先要梳理中国人理解自我、理解西方的历史。...
View Article官僚类型变迁:科举制与传统中国的治理模式
✪ 李磊 |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【导读】关于科举制,学界常强调其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和历史意义。本文研究指出,科举制的发展实际上与古代中国社会政治的结构性变迁,紧密联系在一起,并在政治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。...
View Article“停滞的中国”实现不了现代化?——魏特夫的中国之行及其东方社会思想的转变
✪ 江珮 | 南京大学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✪ 张亮 | 南京大学 【导读】上世纪80年代,魏特夫及其“治水社会”“东方专制主义”论断曾在中国学界产生剧烈争议。经过数十年的研究积累与发展实践,也许我们回过头来重新思考“魏特夫热”时,会认为“魏特夫错了”。然而,更重要的问题在于:“魏特夫为什么错了”?...
View Article黄宗智:“参与式社会主义”的中国道路?
✪ 黄宗智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 历史与社会高等研究所 (北京) 【导读】长期以来,关于“民主”问题的讨论都具有高度的争议性:到底怎样才算是一个民主国家?西方式民主是否就是衡量“民主”的唯一标准?西方民主之外,又是否存在其他可能的民主形式?这些问题都关乎对“民主”概念和国家政治体系的不同理解。...
View Article